细化“乙类乙管”一揽子实施方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抗疫中,我们众志成城㊷】
本报北京1月6日电(记者董城 通讯员张思琦)1月6日,北京举行第433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通报,为高效统筹北京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首都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及监测预警、重点人群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地区防控、学校防控、养老机构防控等5个配套专项工作方案。
此次,北京市细化了30条工作措施,为1月8日实施“乙类乙管”后,作出了具体安排。
根据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北京将广泛建立市民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监测、社区感染水平监测、入境人员核酸检测监测、新冠病毒病原学监测以及学生症状监测、人口流动监测、污水监测等多渠道多源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实时监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展态势和波及程度,综合考虑疫情流行强度、严重程度、医疗资源占用等因素,及时评估风险并动态实施分级分类的疫情防控措施。根据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分级情况,结合首都疫情防控实际需要,以区为单位,划定为非流行、流行和流行严重三个等级,分级分类实施社会面疫情防控响应措施。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北京将根据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调整优化校园检测策略,学校、幼儿园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师生员工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无须提供核酸证明。非疫情流行时,校外人员进校不再查验核酸证明。疫情流行或严重时,学校可查验校外人员核酸证明。科学安排教育教学方式,非疫情流行时,学校、幼儿园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疫情流行时,高校校园内可实施分区管理;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根据疫情风险,涉疫中小学或幼儿园短期内可采取线上教学或临时关停。疫情流行严重时,控制大型活动及聚集性活动,严格高校校园管理。疫情解除后,要及时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李奕明确,北京全市中小学将根据校历在2月13日正常开学。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北京市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将重点抓好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动态响应、日常防控管理与服务保障。由北京各区负责动态调整养老机构防控措施,非疫情流行时,在加强进出人员健康监测基础上实行开放管理;疫情流行时,原则上实施封闭管理,并可根据工作实际在加强进出人员健康监测基础上有序开放管理。疫情流行严重时,相关区经报批后可对辖区养老机构实行严格封闭管理。养老机构应建立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第一时间报告阳性感染情况;疫情流行严重时,执行每日“零报告”制度。防范养老机构疫情输入风险方面,入院人员必须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外来物资物品实现无接触交接。对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定期抗原或核酸检测。
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市农村防控办副主任康森介绍,北京市将要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20%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逐村建立就医救治服务群,确保规划设置内的村卫生室“应开尽开”,医疗保险定点“应定尽定”,基础运行保障“应保尽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区(诊室)“应设尽设”,为发热患者提供接诊和开药服务。
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副组长王大广介绍,北京将把街乡镇作为统筹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健全区级牵头抓总、街乡镇统筹协调、专业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摸清重点人群底数,做实做细重点人群基础信息台账;积极开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早期干预,最大限度降低重症风险;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医疗保障,确保相关人员及时得到救治;全面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确保“应接尽接”。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发热门诊和诊室总数达1263家,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30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60家。发热门诊接诊量从2022年12月15日最高峰7.3万人次,逐渐回落到2023年1月4日1.2万人次。北京市将继续确保发热门诊应开尽开,依托医联体建设网格化三级救治体系,推进分级诊疗。组建56个新冠网格化救治体系,在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吸氧服务,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配备指氧夹4.5万个。